2008年12月中旬,我随同教育部职教校长考察团历时15天赴德国、奥地利考察两国职业教育。在德国期间,参观了柏林、马格德堡、波恩、慕尼黑等地的六所职业院校,一家公共培训机构、一个优秀企业。所到之处,无不被异国秀丽风光、异域风情和灿烂文化深深吸引,但最吸引我,令我每天都在赞叹,不时陷入思考的还是无以伦比,知名世界的“德国制造”。再多的形容词也无法表达“德国制造”在我心目中的完美与崇高。 德国制造是精工细造的代名词。无论是在参观每个城市独具特色的古今建筑,还是观察街上川流不息的德国汽车;无论是在学校看到的设备设施,还是在宾馆享用的生活用品,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身边的各种设施、各种用品几乎都是那么精工细作、结实耐用,都是那么美观大气,无可挑剔。在我国,50年的房屋就算是危房了,而在德国不说千年教堂古刹,就连百姓住宅,上百年、几百年的房屋,照样正常使用,依然功能齐全。在一座千年幸免战乱的古城参观时,翻译介绍说,古城的地下管网设施是百年不曾改造的。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几千公里,从来没有遇上公路维修的场面,司机通过翻译告诉我们,德国的高速路混凝土一般要打80公分,坦克行进、飞机起飞都没有问题。大到空中客车(飞机)、奔驰、宝马,小到宾馆的灯罩、衣架、纸篓、水嘴无一不是精工细造的杰作。 “德国制造”成功于不妥协的质量标准。德国人的严谨是世界知名的,有时在国人看来到了几近古板的程度,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有国家规定的严格的质量标准。这样在企业看来,达到标准是产品质量的最低要求。在师傅、工匠眼里,保证这个标准是职业的基本态度和尊严。在德国有一种指甲刀被命名为“朱镕基剪刀”。据说源于当年朱镕基总理去德国访问,考察企业时看到就连一把小小的指甲剪刀的质量标准都在功能、用料,保质年限等各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整套标准时,朱总理要了一把剪刀,回国后在有关会议上,以剪刀说事,大讲质量标准。此事传回德国,企业便抓住商机将此型剪刀前加上了一个中国总理的名字,以此宣传产品。在中国标准本来是质检部门用来检查验收企业产品质量,规范企业行为的,而在德国它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自觉行为和道德准则,并且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德国制造的人力支撑——以“双元制”为主体的职教体系。在德国职业教育是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民众十分尊重的教育。其以“双元制”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成就名扬世界。双元制起源于德国,后流行欧洲,并被全世界效仿。是由企业、学校在工商协会统筹协调下,共同完成企业所需技能人才培养的职教形式。它的特点:1、生源来自至少八年的义务教育后的中学毕业生。2、招生人数取决于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3、招生形式由工商协会接到企业申请后以招收学徒广告形式宣传。学生自主报名,经统一考核录取。4、工商协会根据各职校专业方向和相关能力指定职业学校(或者有资格的职业培训机构)。协会、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培养协议。5、学生享受全部免费教育,经费由企业支付。6、学制为2-3.5年,按专业需要确定。教学时间。企业占三分之二(3-4天/周),学校占三分之一(1-2天/周)。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实行学校、企业教学时间相对集中的教学安排。7、教学内容由学校、企业依据国家文化部有关教学计划大纲和企业的岗位特点共同确定。8、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享受学徒工资,按三年先后350欧元、650欧元、950欧元标准。9、学业结束后由工商协会负责考核,合格后颁发证书。合格的学徒在约定企业就业,不达标学徒待补考通过后上岗。10、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德国占59%,奥地利占40%。 考察期间,无论走访职业学校、企业还是工商协会,被访者都是带着一种自信、骄傲的神情,滔滔不绝地介绍他们的引以为荣的“双元制”,介绍双元制是如何支撑德国制造的。双元制确实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职教模式。其一,以企业为主,以职校为辅的职教模式是学生在全真的条件下学习,完全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对接。其二,除知识技能的培养之外,企校双方都把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使学生毕业时不仅成为一个技术达标的工人,同时成为一个适应了企业环境,理解与企业文化的企业人;进而成为了一个人格健全、素质全面、不断发展的社会人。其三,以企业为主的学习,在指定的有资质的师傅指导下,能够从读职教的第一天就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习到老师傅、老工匠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传统品格,使德国制造的真正内核得到有效承传。以“双元制”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教育使德国制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优秀品质不仅能世世承传,而且代代有所发展。“双元制”成为德国制造的有力人才支撑。 在欣赏、赞叹德国制造的同时,我的头脑中更多的还是在审视、反思着我们自己的“中国制造”。有人说,中国制造就是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话着实有些偏激不公。可在考察中,我的心情确实经历了从羞愧到自信,从情绪化到理性化的过程。首先,中国制造必须得到肯定。中国制造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在世界分工中赢得的“大块蛋糕”;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以航天工具、家用电器、工程机械、现代机床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意味着中国制造开始了从低端逐步向中高端产品进军的步伐。在世界上,中国制造有人爱、有人恨、但更多的人是爱恨交加。因为“中国制造”的质量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性价比可能是最高的。这也是中国制造畅销世界的主要原因。其次,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等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应查找问题、痛下决心、立起直追、迎头赶上。提几条建议供商榷:一、依据世情、国情、行情、企情定位产品,保证在世界分工份额的前提下,靠科技进步靠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使更多的产品走向产业链的中端甚至高端。这应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流发展方向。二、学习德国制造不向质量标准妥协的精神。不仅要详细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更要使标准成为所有制造环节中人们心中的尺子,并把质量意识渗入每一个制造者的骨子里,溶化于血液中。三、深化职教改革,学习德国经验,探索职教模式,搞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为打造中国制造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