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2年“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持续进行中,第三场活动聚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云发布”、“云采访”和“数据说”后,今天一起来听“专家谈”,看看专家眼中的职业教育这十年——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 职业本科教育使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终成型 过去十年,是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十年。许多重要的新政策、新举措在这一时期诞生。如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现代学徒制、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技能型社会等等。发展至今,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已有成就:职业教育已形成向现代化迈进的基本框架。 这些政策和举措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地位”?这条政策的确非常重要,它清楚回答了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这一根本问题,即要建设与普通教育双轨平行、相互融通、具有同等地位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它与普通教育相比:(1)具有同等的教育功能性;(2)具有同等的社会重要性;(3)具有同等的体系完整性。这是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核心涵义。然而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真正确立起来,还要取决于“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 发展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产业升级对更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其对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确立的重大意义体现在:(1)有了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最终形成;有了相对完善的体系,职业教育才可能成为一种教育类型,如果自身还是残缺的、断裂的,如何能被认可为一种教育类型?(2)有了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教育才有了和普通教育对话的基本平台,才具备了与普通教育拥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基本条件,当职业教育只能在专科以下学制举办时,它在地位上必然明显低于普通教育。(3)有了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教育才具备了成为一种教育类型所需要的内涵;当职业教育只是一种训练初级职业技能的教育时,人们很难在观念中真正把它认可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重新定义了职业教育,提升了职业教育内涵,从而使它具备了成为一种教育类型所需要的条件。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大创新,因而该政策的出台必然面临巨大挑战。职业本科教育最早以概念形式出现在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尽管在这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中,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已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正式提出,但真正落地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澄清,比如职业本科教育与技术本科教育有何区别?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这标志着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从政策酝酿、局部试点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在教育体系中破土而出。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学制层次,最终在法律层面确立下来,且为未来学制层次的进一步提升预留了空间。至此,已经完成了职业本科教育确立的法理过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终于确立起来。 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在实践上要把握三点: 一是探明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办好职业本科教育,对其内涵理解停留于“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等宏观概念是不够的,必须深入职业结构内部,准确把握职业本科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岗位定位、能力结构,获得对其内涵非常具象化的理解。 二是选择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路径。最佳路径是在优质公办高职内部延伸出职业本科教育,允许优质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这既有利于发挥公办高职的办学优势,又有利于形成职业本科教育与职业专科教育的衔接关系。 三是发挥好职业本科教育的龙头作用。职业本科教育应以中职学生为主要招收对象,这样才可以避免职业本科教育成为强力挤压甚至击垮中等职业教育的因素,还可以使各级职业教育真正构成一个体系。把各级职业教育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是“职教高考”制度,只有建立起了与普通高考平行的“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教育才真正获得了成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动力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和震: 适应产业需求的 多样化职业教育模式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多种多样技术技能人才的十年。十年间,职业教育既强化了类型特色,又在探索中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多样化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差序格局,为行业门类齐全、产业形态不同、技术技能迭代的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各种层次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以职业教育模式为主题的典型案例、学术成果、教学成果等层出不穷,蔚为壮观,反映出中国特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模式基本形成。 产业是职业教育依存和发展的“定海神针”。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首要依据的应该是其所服务的产业技术技能需求类型与特征。比较和分析发达国家美国和德国,可以发现,其不同的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包括高技能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技能替代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等等。 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我国行业门类齐全、产业形态不同、技术技能迭代的产业发展和需求特征,逐步形成了多种职业教育模式,丰富了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类型,形成了培养技能蓝领、技术灰领和应用型技术师的完备的技术技能人才链,成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总结提炼出以下五种职业教育模式: 1.高素质+标准技能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适应福特制产业和一些新商业服务领域,这些工作岗位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不是太高,所需要的技能容易学到,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所需时间较短,一年半载或数月即可。但是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完整的较为长期的学校教育。对应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 2.复合技能+整体行动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适应精益化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这些工作岗位一线工作复杂化精益化,技能积累性强,劳动者需要接受多达数年的长期的职业教育以及工学交替的工作本位学习。中职、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或者职业学校教育迭加学徒制的模式,是与之相适应的模式。 3.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式职业教育模式:主要适应新科技革命的需求,和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特色为主的产业领域。这些工作岗位需要知识丰富而技能简化,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较高,对实操技能要求并不复杂,工作环境高端复杂,需要本科以上学历较高、学业能力较强的劳动者。因而主要是指本科职业教育或普通大学中实施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 4.职业继续教育模式:主要适应技术技能积累型行业。这些工作岗位需要入职者在工作场所边工作边学习,工作领域需要持续增长的技能需求,工作者通过自我钻研、合作学习、拜师学习等方式,实现可持续职业发展,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证书等级。这是在职业轨道上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 5.短期培训模式:主要适应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体体力劳动的职业工作,主要训练一技之长,这些技能的特点是简单易学,实操性较强,学习掌握的时间、数周不等。这种模式成本较低,灵活多样,实用性和针对性强,易于就业和获得收入。 上述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各自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和作用,都是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它们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共同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链条的、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否定其他模式。因此,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应该包含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十年来探索出来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路径。